宜春强微生物科技论坛水产养殖交流水产养殖问答汇总 → 池塘中碳源的出路又是什么,白色泡沫为何增多


  共有2993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池塘中碳源的出路又是什么,白色泡沫为何增多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hl99c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176 积分:42308 威望:0 精华:29 注册:2011/6/13 14:41:49
池塘中碳源的出路又是什么,白色泡沫为何增多  发帖心情 Post By:2018/12/26 9:00:58 [只看该作者]

水产养殖知识看这里:http://www.qw99cn.com/Technicalservice.asp?borderid=13

1、老师您好,我看了之前您回复的    水产养殖提问116(不断更新)高位池养虾中亚硝酸盐出路和总氮出路  这篇文章,有点关于碳出路的疑问,文章中说到: 我认为,高位池中氮的出路,一是排污排出大部分的残饵和粪便(其中大量的氮);二是培藻吸收氮元素,再被浮游动物和对虾摄食,或一些沉淀下来并通过排污排出去;三是培菌但要成为生物絮团,即菌胶团后,沉淀后被水生动物和对虾摄食,或通过排污口排污出去;

   在高位池中,平时不断泼洒碳源,就是维持乳酸菌相,但从始至终乳酸菌相在水体中含量保持在每毫升5000至一万多个,但是碳源是不断泼洒的,也就是说池塘的碳源是不断增加的,但乳酸菌数量确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还有的碳源哪去了?(尤其是没有形成菌胶团的高位池)

   您好,您的问题其实就是泼洒下去的碳源哪里去了的问题了,答案是,这些碳源的出路有几条:
   第一是作为能源被微生物所利用,即微生物分解碳源释放出其中碳氢键能量ATP(三磷酸腺苷),而碳元素则大多被转化成二氧化碳释放挥发出去了,这也是发酵饲料中常见的产气现象,碳源变成气体出去了,应该说这种消耗是最大的出路;
   第二是作为水体一系列代谢氧化反应中的电子供体,使用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都需要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最终的产物仍然是二氧化碳;
   第三被水生态系统同化掉了,首先是作为微生物的碳骨架,构成微生物细胞利用掉了,还有就是作为藻类细胞的碳骨架利用掉了;而微生物和藻类也在不断地新老交替,新的不断生成,老的不断死亡,完成一定的生命周期,藻类的生命周期更加明显一些,有期固定的规律,即便是池塘营养特别全面和平衡,也会有死藻产生的,这是藻类生命周期的固有表现,是宿命,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则体现在某一时期营养的短暂缺失造成的死亡,死亡的细胞又释放出限制性的营养,又有新的微生物细胞生成等现象,还有水体微生态各种细菌的竞争作用造成的死亡和新旧交替等,从而维持一个动态平衡,并不是说因为碳源的不断洒入,就一定会使微生物不断增加的,不是的,微生物最终形成动态平衡时,各种菌群之间是相对平衡的,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这是最平衡的时候;
   在地球生物圈中,地球生物圈平均的碳氮比是35比1左右,说到底地球还是一个碳基星球的,以碳素为主,越高的碳氮比,生命越活跃,这是基于碳源以提供能量为主,氮源以构成生命的蛋白质基础为主,能量是维持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池塘中缺少碳源(包括二氧化碳是通过光合作用构成藻类碳源的源头),则就缺少生命活动;

2、接上篇,到了养殖后期,比如工厂化水泥池,水色往往都很浓厚,如果水体各指标正常,坚持不排污,藻类又少,靠的是高菌相吸收同化氨氮,既然水体以乳酸菌为主,那按理说应该乳酸菌到了很高的浓度甚至远远的超过了普通的5000至一万多个才对,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养殖后起,浓厚的水色里都包含了哪些东西,才导致水色如此浓厚,甚至还有白色泡沫呢?(我本人并非工厂化养殖户,但有心往这方面转型)

  您好,您这只是假设,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不排污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亚盐问题,不断积累的残饵和粪便造成的高氨氮,然后又在不断曝气条件下,被亚硝化作用成为亚硝酸盐,再被硝化作用成为硝酸盐,由于硝化作用的滞后和缓慢以及脆弱,所以,往往不断积累中间产物,即亚硝酸盐会被积累起来,亚盐高到对虾无法生存的浓度,所以,不可能不排污的;毕竟这里面是养虾的,虾是要活命的;
   工厂化养殖的中后期,通过曝气,投饲料,排污,投菌等操作,也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所以,乳酸菌也不可能含量太高的,而且光有乳酸菌也无法形成稳定的生物絮团的,必须多菌协调作用,但即便如此,水色也会越来越浓厚;
   形成浓厚的水色主要还是一些色素物质构成的,因为丰富丰厚的菌相,残饵和粪便能被很快被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水体中的可溶性物质越来越多,自然会有一些长碳链的碳氢化合物分子溶于水,末端带羧基或差劲基的,一头亲水一关疏水,所以,造成水的表面张力下降,在曝气条件下形成白色泡沫就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了,这就象由亲水基和疏水基构成的表面活性剂(洗洁精)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也会看到,菌相越是高的水体,或投了强微产品越多的池塘,泡沫越多,且是白色的非常细腻的泡沫,有光泽且细致;
   工厂化养虾后期水的颜色也加深了,所以,给人一种水色非常浓厚的感觉,但实际上并非是厚重的感觉,勺一勺水起来,水仍然是稀的,只是颜色深而已,并不是稠厚的,这种颜色往往来自饲料中的呈色物质,例如饲料中添加的铁铜离子往往就是形成深颜色的主力,还有有机质在曝气中被氧化后形成的深色物质,这倒不要过于担心,只要控制好水体的亚盐,氨氮,PH值,总碱度,和溶解氧,(其中主要问题还是亚盐的问题比较突出,然后是维持一个较高的总碱度是关键),就基本没有问题,深的颜色对对虾的影响不大;
   总碱度可以用氯化钙镁来调节,亚盐可以用强微生物脱硫剂+碳源来吸收(此时基本没有氨氮,只有亚盐,这是强微生物脱硫剂吸收同化亚盐的前置条件,即氨氮必须为0),以及可以用排污及较强的硝化系统硝化细菌来把亚盐转化成硝酸盐等措施;

3、老师您好,很感谢您的专业回答(虽然有些专业名词看不懂,但是碳源不再是我担心的问题了),解除了我的顾虑!对于养殖后期的白色泡沫,我可否这样理解,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已饱和,只要曝气充足,多余的可溶性有机物会被不断的以泡沫的形式被分离出来,所以即使养殖周期变长,这可溶有机物也不会影响到鱼虾!(因为浓度不再增加了)

  您好,养殖中后期的泡沫虽然多,但却不至于达到可溶性有机物饱和的地步,之所以有泡沫,完全是一些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东西在起作用而已,但却未必是饱和状态了,打个比方,您用洗洁清,只要一桶水中滴一滴就可以了,泡沫就比较多了,难道非要滴入几百滴上千滴,或真到溶解度饱和了,才会有泡沫吗,不是的,只要有一点点,就会产生泡沫了;只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更多一些而已;
   水体中的有机质,包括可溶性有机质,不太可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浓度,不然虾也受不了,溶解氧也上不来了,这些可溶解性的有机质,说到底是BOD,即污水处理工程中所说的五日生物耗氧量,他们是耗氧因子,BOD越高,说明有机质浓度越高,耗氧量越高,会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的,但在养虾中,只要我们检测溶解氧在5ppm以上,都能说明,其实水体中的有机质并不多的,不然DO溶解氧就不会达到5ppm了;
   在土塘中,没有排污系统,粪便和残饵无法通过物理排污排出来,所以,自然而然的,土塘的产量不高,我们在马来西亚海水土塘中,产量一般最高也只有2000斤/亩,为什么不能再高一些产量呢,因为高不了,养殖户有经验,不敢再高了,不是没有尝试过,而正是因为有惨重的教训和经验,所以,不敢放这么高的密度,放苗密度再高也是白搭,最终还是会被优胜劣汰死亡掉一部分,剩下合理的一部分养出来。这就是池塘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自然而然的告诉您,您只能养这么多,再多了,则如您所说的,有机质太多,水中的BOD太高,溶解氧跟不上,富营养化太严重,同时,氨氮和亚盐严重超标,根本养不活高产量的对虾出来;
   然后是高位池,高位池有排污系统,能够排掉一大部分的粪便和残饵,从而减少了池塘生态系统处理的压力,水体不会过度富营养化,自然而然的可以提高产量,达到3000-8000斤/亩的产量,轮捕的话,甚至可达到10000斤以上/亩。
   工厂化曝气强度高,不断地给水体充氧,即使是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溶解于水中,成为极高的BOD,也可以通过曝气(类似于污水处理工程中的曝气硝化)解决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并可以通过配合特殊的功能菌株,解决氨氮和亚盐的问题,产量又可以上一层楼;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告诉您,有什么样的设备硬件,才有什么样的产量,才能处理掉如此之多的残饵和粪便,我们的养殖池塘实际上就是一种污水处理设施,土塘的设施设备最简陋,高位池更好一些,工厂化则几乎等于专业版本的污水处理工程池了,所以,工厂化的产量最高,甚至可达到20斤/立方米的对虾产量等;如您所想的,正是这些设备用来处理残留有机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投饵量不断增加,粪便量不断增加,水体中的有机质肯定是朝着增加的趋势走的,那就要看您的硬件条件,能否处理这个不断增加趋势的有机质了,当然,还有可以靠着性能或功能更加优秀的微生物菌种来帮助处理这些有机质;
   微生物用得多的池塘,泡沫确实也更多,但并不意味着是因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加了水体中的有机质溶解度,之所以泡沫多,只是因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存在很多表面活性剂作用的成分,所以,泡沫多,并不代表水体中可溶解性有机质增多了;恰恰相反,大量的菌相,可以澄清水质,有功能协调作用的微生物(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硫化物氧化细菌,脱氮菌等)可以协同帮助您处理水体中的有机质,把它们变成氮气挥发掉(反硝化作用),变成二氧化碳(微生物分解代谢作用),变成硝酸盐(硝化作用),再有一部分转化成藻类,成为天然饵料等,还甚至可以帮助培育水生动物(枝解类,绕足类,轮虫类),但要用得合理,具体看网站上各种养殖模式下的用菌方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