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强微生物科技论坛水产养殖交流水产养殖问答汇总 → 强微的清水工厂化养虾模式解析(氨氮亚盐3小时见效一天解决)


  共有1576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强微的清水工厂化养虾模式解析(氨氮亚盐3小时见效一天解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hl99c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2176 积分:42308 威望:0 精华:29 注册:2011/6/13 14:41:49
强微的清水工厂化养虾模式解析(氨氮亚盐3小时见效一天解决)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5 14:24:34 [只看该作者]

1、老师您好,对于贵公司的清水养虾,不培藻,不用生物絮团也是我一直在测试的东西,目前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我将我的现况描述下:我这边是养殖草金的,密度可以说非常高了,目前头疼的是氨氮超标的问题,EM菌用过,针对这种高密度完全没效果。贵公司靓水素用量参照工厂化养虾用量,也是基本没变。因为做测试,所以弄了若干个水桶,每10L水里接近十条小金鱼。然后我干脆超量投放靓水素,结果氨氮变为0.鱼身上也长满了毛茸茸的菌毛。然后,鱼也挂了!!我想知道的是,贵公司的靓水素对鱼类有没有个最大用菌量的说法?即:每立方水体最多用量多少,可以不对鱼类产生伤害。我按照这个标准再去测试水体最大鱼类的养殖数量!谢谢

   您好,您是养殖草金鱼呵,而且密度据您所说非常的高,那确实应该是清水养殖,对于金鱼我了解不多,所以,我只能从我的淡水工厂化养虾来给您讲一讲了;
   那么您应该也有底纳米曝气或气石之类的增氧措施了,一般来说,24小时不停的曝气养殖池,多为亚硝酸盐超标(但强微的优势恰恰是亚硝酸盐全程为0),氨氮超标的少见,如果确实氨氮超标和头痛,但首先我建议您加大曝气量,加强溶氧水平,因为增强了溶氧,硝化作用就强,氨氮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硝基氮,而脱除硝基氮是我们的强项哦;
    然后说一说您的用菌,您用的两个菌类,无论是“强微靓水素”(升级产品是“强微降氨靓水乳酸菌相”),还是EM菌,都是吸收同化氨氮的原理(就是以菌来吃氨氮,转化成菌体蛋白的原理),应该说,您用的菌不太对症,不能说吸收同化没有效果,只是说效率太低了,您想想,要把氨氮吸收同化变成菌体蛋白,得配合超大量的碳源(碳和氨氮组成蛋白质),还得配合生长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类),同时得动用菌类所有的生物催化酶系统,这个效率肯定是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您要排斥生物絮团,可是,您用的这两个菌类产品,原理是吸收同化,就是必须转化成生物絮团(也叫菌胶团),这不是矛盾吗,吸收同化氨氮的必然结果就是最终形成大量的生物絮团,这可不对呵?
   您说您超大量用“强微靓水素”(现在是“强微降氨靓水乳酸菌相”),氨氮变成0了,鱼身上也长菌毛了,这只能是说,您这边又想清水养鱼,所以,必定是不断做了循环水,把水搞清,这样水体中没有形成生物絮团的核(颗粒物),所以,菌类就只好在鱼身上形成菌毛(菌苔)了,同时或许是因为缺氧(菌膜太多,生物量过多),或许是因为超大量的絮团把其他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吸收掉了,所以,鱼也死了,这说明生物絮团本身也是一个难以侍候的大爷级人物呵;
   所以说,您看我们的官网资料,应该说没有看完,因为官网上发布的“淡水工厂化清水养虾模式”一共有17篇文章,下面就专门有介绍,如何脱除降解顽固性氨氮和顽固性亚硝酸盐的文章,您可能没有看到;同时强微官网这个“淡水工厂化清水养虾模式”专栏中,也介绍了如何实现清水养虾的循环水处理,污水尾水处理,设备硬件配置,水质维护操作,拌料内服操作,淡化标粗操作,如何改善鱼虾体色,以及所用投入产品成本表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下面来讲我的建议:不同的养殖理念,对应着不同的操作手法:
   既然选择了“清水工厂化养殖鱼虾”模式,就得有清水养殖的配套方案,而不是心里想着清水养殖,手里做的却是生物絮团的操作,这是不对的;
  1、 清水工厂化养殖,在控制氨氮亚硝酸盐方面,必须用专业的硝化和好氧反硝化细菌
  原因一: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效率非常高,且不依赖于生物絮团:道理很简单,它们不是吸收同化的原理,对于硝化细菌来说它们只运用了氨氮氧化酶系统,而对于好氧反硝化细菌来说,只运用了硝基盐还原酶系统,并不运用全身的催化酶系统,所以,需要的能量更低,对于硝化细菌来说,只需要碳酸氢根作为碳源,对于好氧反硝化细菌来说,才需要有机碳源;因为催化反应简单直接,所以,效率非常高,其脱氮效率远远高于吸收同化作用,这么说吧,您用“强微工厂化专用脱氮菌”制作成“强微脱氮菌扩培液”,然后配合碳源,泼洒下去,基本上您的池子的氨氮和亚硝酸盐,能在3小时内见效(开始降低),一天内降到0或安全范围内;而且它们是把氨氮和亚盐变成氮气,逸出水体哦,是一种最彻底的脱氮降氨降亚盐的方法;
   原因二:“强微工厂化专用脱氮菌”不需要生物絮团,这就符合了清水工厂化养殖的理念,除了因为它们的脱氮效率非常高之外,还因为它们本身相对于乳酸菌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来说,它们是弱势菌群,它们本身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生物絮团,它们即使在清水工厂化养殖池子中,也是弱势菌群,清水中也要用乳酸菌来预防弧菌和有害细菌,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在水体中的脱氮功能只能维持6小时左右(泼洒到外塘例外),所以,这也是我们强调,用这个产品制作成“强微脱氮菌扩培液”后,要分餐泼洒的原因,相对应的碳源(糖)也要分餐泼洒,一天喂4餐的话,正好相隔6小时泼洒一次,当然,即使其中夜间工人要睡觉相隔8小时也不紧,早上氨氮高一些(但并不高),白天马上就处理下去了;
   这样可一直维持整个养殖过程中,氨氮和亚盐一直为0.0级别水平;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如何使用“强微工厂化专用脱氮菌”:
   第一步先制作“强微脱氮菌扩培液”:取“强微工厂化专用脱氮菌”250克 + 优质红糖6公斤 + 强微水产苷250克 + 食盐1.2公斤 + 清洁淡水120公斤,用1个曝气石充气扩培18小时~5天(不超过5天);制作成本1元/公斤;
     注意事项:
     ① 不要用池水扩培,必须用清洁淡水,自来水可直接用;充气培养的一个气石最多可扩培300公斤扩培液;
     ② 水温25℃下充气扩培最少18小时就可以使用了;最佳使用时机在5天内要用完,期间不能停止充气,充气2天后,可每天补充剩余发酵液0.5%的红糖加入,以延续活力;
     ③ 一般扩培均可成功,若要判断,则可检测PH达到4左右即可;
    然后处理顽固性氨氮和亚盐的方法是:
     一天用这个“强微脱氮菌扩培液”200毫升/立方米/天+糖10-20克/立方米/天,造成注意要分餐泼洒,一天喂4餐,就把这个量分成4餐来泼洒,餐前餐后泼洒都可以;
     氨氮亚盐能在一天内处理完毕,然后恢复到预防维护的水平,即“强微脱氮菌扩培液”50毫升/立方米/天+糖5-10克/立方米/天,当然,具体用糖量是多少,要以氨氮超标的程度来判断,要以自己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来判断;使用成本也是很低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清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必须要用循环水处理,把池中水不停的用50瓦小水泵抽出(用30目筛网隔离鱼虾),通过固液分离器,把里面的可能存在的絮团和有机残骸和粪便分离掉,使水质一直保持清澈,这一点不难做到,非常好办,也不需要蛋白分离器,依靠强大的“强微脱氮菌扩培液”,把总氮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也不会有过多的有机残骸,同时依靠每天补充0.3-1.2克/立方米的“强微降氨靓水乳酸菌相”,可分解可能存在的有机质,和控制有害细菌;(具体看官网工厂化养虾专栏文章中的水质维持前期和后期方案,操作也非常简单,除了“强微脱氮菌扩培液”和碳源要分餐泼洒外);
   长期使用“强微脱氮菌扩培液”,您会看到池壁和池底,尤其是池底是非常干净的,极少粘滑物质,比较干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清水工厂养殖模式:需要加深水色,毕竟对虾是喜荫的动物,要用专业的安全的环保的染色产品来加深水色;
   4、清水工厂化养殖模式:需要改善鱼虾体色,可以用“强微海洋红酵母培养物HB50”扩培液来维护加强;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既然选择一种理念来养殖,就得按照这个理念来操作,不要选择了一种理念,却东一锤西一锄的用产品,我举个例子:我服务了一个台湾人在福建养虾的冬棚客户,在微信上服务的,他老是出问题,尤其是冬棚浓绿藻水问题,我给他讲“淤泥-水体-肠道-菌藻平衡”三位一体理念,操作上就是“粮草-兵马”手法,即以“发酵碳肥”(主要是“发酵玉米液”)+ 高菌相的操作,对淤泥水体和肠道三个部位,进行极致的微生态处理,当然其中碳源是物质基础,也提供了方法和产品购买方案给他,结果他一直处理不了,我非常的郁闷,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直到两年以后,我仔细问他做了“发酵碳肥”没有,他无奈的回答说,他一直都没有做,对此,我与其说是“哀其不幸”,但不如说是“怒其不争”;因为处理浓绿藻水,其实也很简单,用超大剂量的“发酵玉米液”50公斤/亩+“强微浓绿蓝裸甲藻清”500克/亩,处理一次基本可解决,只有超超大剂量的“发酵玉米液”,才能彻底的对池塘已经形成的牢固的绿藻生态系统,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改变,但他就是不制作“发酵玉米液”,只用其他的,而要知道,“发酵碳肥”是推动池塘生态物质循环(氮循环为主)的物质基础呵;没有这个碳肥,就没有三位一体的以高菌相养殖的理念;
   因为菌相的营养是碳源为主,没有碳源,就好象您购买了一辆奔驰车,却不给它维护保养,不给它加油是一样的道理;

    我说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既然选择了一种养虾和水质管理理念,就坚持按这个理念的科学方法来全程操作,而不要东一下西一下,否则会出事的;


 回到顶部